蘭嶼最早的名稱為達悟語「Ponso no Tao」是「人之島」的意思。
漢人最早以閩南語音譯紅頭嶼或紅豆嶼。
島上居民多為達悟族(雅美族)原住民,
居民用古法製作的拼板舟在每年春夏季節出海捕飛魚,
讓蘭嶼有「飛魚的故鄉」之稱,
也吸引了許多的人們到這個充滿傳奇故事的小島探訪。
雲的蘭嶼初體驗探訪的是當地保存最完整石板屋的聚落「野銀部落」,
達悟語Ivalino,是馬鞍藤的意思;
傳說野銀部落與菲律賓的巴丹島間曾遍布生長著馬鞍藤,
後來因發生事端而爭執,加上海流變強,
讓相連兩地的馬鞍藤因而斷裂,也中斷了兩島之間的往來。
來自於菲律賓巴丹島的si Minavoan娶了蘭嶼女子一起回到家鄉,
但之後因巴丹島鬧飢荒,全家人又一起遷回了蘭嶼;
回到家鄉後因女方家人反對只能暫時在情人洞住下,
之後才移居到現在的野銀聚落位置,
因此有人說銀野部落的祖先是來自菲律賓的巴丹島。
當年的傳說與口述歷史雲沒有辦法去考證,但來到了野銀部落時,
卻深刻的感受到這裡是並不是一個原住民部落的陳列館,
而是一個處處充滿生活痕跡的部落;
可以看到部落中的老人在涼台乘涼或是在石板屋內睡午覺…,
歲月似乎凝結靜止在這個部落裡,依舊可以看得到當年生活的模樣,
只是印象中年輕力壯的捕魚男兒或甩髮歌舞的女子
都已成了白髮、瘸背的老人模樣了。
漫步在野銀部落時可以發現明顯分為傳統部落與新式的國宅兩大區塊,
也許是這樣的規畫,讓部落可以保留完整的傳統住屋集中區,
也讓我們有機會可以體驗達悟族人
順應自然的生活哲學與具智慧的傳統建築藝術。
部落中的傳統房子是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所發展出的「地下屋」,
是一種半穴居的方式;完整的傳統住屋是由主屋、工作房和涼台組成。
主屋面向大海,建於地穴之中,只有屋頂露出地穴外;
工作房則是建於淺穴之上,地板大致和地表齊平;
涼台建在通風良好且視野佳的位置,是族人休閒、聊天說地的交誼場所。
屋前立有2~4大石頭是居民休息時用來靠背望海的「靠背石」,
從部落高處望海看下去的黑黑的屋頂則是用瀝青來塗裝,
地下排水設計完善,土壤具有隔音、隔熱效果,且冬暖夏涼,
更能躲避颱風、東北季風和地震,是具有一舉多得的住屋形式。
這趟雲的旅程有跟當地預約了部落參訪行程,
因此有機會一窺野銀部落的傳統住屋,
在主屋內感受當年蘭嶼先人居住的空間,
透過在地人的帶領與解說得知了不少先人設計房屋時的巧思,
不禁讓人佩服起先人與大自然共生的智慧。
當地的年輕人透過導覽解說
來讓更多的人們得以知道達悟族(雅美族)的文化歷史,
這些都是經過不斷與部落中的老人們溝通後才有的成果;
許多生活在蘭嶼一輩子的老人們
對於拿著相機闖入的觀光客仍是有些意見的,
因此來到這個仍有許多老人居住生活的野銀部落時,
仍須為當地居民保留一點隱私,
需經過溝通協調之後再進入參觀、拍攝,
以免干擾居民的生活與不必要的誤會產生。
有興趣深入了解蘭嶼野銀部落的建築可以參考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8670
更多蘭嶼即時訊息,請上蘭嶼鄉公所網頁
http://lanyu.taitung.gov.tw/news.php
雲是請民宿主人安排導覽野銀部落地下屋,有需要的朋友們請自取
巴拉冠民宿,民宿主人焦雷克
地址: 台東縣蘭嶼鄉東清村野銀145號
Facebook : http://www.facebook.com/lanyubalaguan
訂房專線 : 089-732832 E-mail : pala.koan@msa.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