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粉棒哦


即將成為台北市我最....愛的地方嚕


好大的書店,跟博物館一樣ㄋㄟ


好棒哦....讓我想到八年前在紐約看的的書店


擺著一台綱琴,大家可自在的在書店閱讀


旁邊有星巴客的咖啡香......


天呀...台北,經過八年的時間我們作得更好嚕....


真的粉棒...一定,一定......要去哦....


我明天把今天去誠品旗鑑店的"珍貴"照片放上來給大家欣賞哦!!!!


(偷拍的哦...還被店員給制止ㄋㄟ,要求我把拍的照片給刪掉....我...沒理她就逃跑嚕)


住在國父紀念館這ㄦ真是太方便了..越來越捨不得搬家了ㄋㄟ......


 


全台最大旗艦書店開張!誠品,又寫下一頁傳奇




作者/游常山‧楊倩蓉 攝影/李芸霈


台北人真幸福,這是當過日本第一大報《朝日新聞》


《亞洲週刊》香港特派員的日本著名作家新井一二三的感慨。

誠品史,文化史

台北誠品書店建立的文化地標,算是華人世界的泰山北斗。「北京、上海缺多元開放;新加坡、香港缺讀者數量。」當過台北市文化局長的清大客座教授龍應台,今年6月3日在《中國時報》發表專文「在一個有文人的城市裡」寫道:「台北的誠品書店在廣大的華人眼中,是一個重要的『台北文化』地標,這樣的書店可以成功,不僅只是一個經營的技巧而已,它需要社會的多元開放,更需要數量足夠的、相對成熟的讀者群體。」

經營「品味」成功

而長期觀察誠品發展軌跡的慈濟大愛電視台總監姚仁祿,則一語道破誠品經營的成功關鍵:「它基本上是一個以書為核心的商場設計。誠品的成功,一方面是吳清友先生個人的品味,一方面是他具備產業觀察的能力。」

書和文化是誠品的靈魂。「雖然賠錢了十五年,吳清友從頭到尾都很篤定,他非常清楚自己的方向,」姚仁祿認為,這也是誠品可以在第十六年突然一賺就是5000萬台幣的關鍵因素之一:誠品的品牌形象整個起來了,帶來如企業突破「規模大數法則」(critical mass)後的豐厚營收。

消費社會成熟

也有人從台灣社會成熟度的觀點來解讀誠品的成功。他們解釋的誠品現象,其實就是台灣消費型態逐步改變的現象。難怪它會一虧十五年,因為十五年前台灣的美感社會才剛起步,生活文化才剛萌芽;難怪它會在虧了十五年後,於去年開始獲利,因為台灣的消費社會已經成熟。

台灣人擁有誠品的幸福感是這幾年才慢慢累積的,畢竟,十六年前誠品剛出現在台北市仁愛路圓環時,沒有穿戴整齊,還真不敢走入誠品。因為當時它很布爾喬亞,幾乎都是外文及藝術設計之類的冷門書籍。

愛書人的集體創作

但是誠品變了,它從原來白領菁英式的小眾書店,十幾年間發展成擁有四十九家連鎖店的書店主流,甚至即將在台北市信義計畫區的精華地帶,建立號稱台灣最大的七千五百坪(整個信義計畫區統一集團大樓的營業場所,扣除餐廳、展覽、表演場所等,書店實際的面積是三千坪)的國際型書店。

誠品的變化,其實就是台灣幾十年來消費社會的縮影。1989年誠品的適時出現,等於是為台灣社會提供了一個自由靈魂的出口,她成為台灣的巴黎左岸,大家在誠品書店裡翻閱新的西方思潮、用眼睛感受新的美學風格。難怪誠品董事長吳清友感慨說:「誠品是台灣社會十六年來的集體創作。」

30世代,誠品世代

廣告人孫大偉說:「我的青春,我的金錢,全都奉獻給誠品了。」這句話讓很多30與40世代的愛書人聽了頗有共鳴,在他們年輕氣盛時的黃金閱讀時期,誠品在他們生命中占了相當重要的位置。

90年代初期的誠品,扮演著啟蒙者的角色。當時台灣才剛從解嚴出來,忽然感受到自由的空氣,卻又不知道該從何處邁步。有一天,當大家開始說:「我剛才去逛誠品了。」而不是說:「我剛剛去書店買一本書。」誠品的品牌風格於焉建立。當時,擁有小小的一張黑色誠品會員卡是很多人的驕傲,那代表你常去誠品,而且閱讀誠品。

誠品或許曾是菁英的書店,但是菁英無法撐得起誠品。它開始走複合式書店的新路線,以書為核心,周邊商品成為它所販賣的生活美學,從菁英到大眾、從大眾走到分眾,誠品對菁英的定義遂成為「努力活出自己生命中精采的人」。

開創自30世代

談誠品,不能沒有吳清友;但是吳清友,也不能沒有誠品團隊。誠品團隊是文化創意人堅持理想的縮影。舉世皆然,在民主開放的社會裡,總是有那麼一群對文化懷抱極高憧憬的年輕人;在台灣,就是獨一無二的誠品,提供他們實踐理想的地方;於是他們群聚在這裡,個個都很難搞,卻又賣命十足,短短的十六年間,在台灣發起一個個引領台灣思潮的書店活動,從「今夜不打烊」、「看不見的書店」、「誠品講堂」,到「誠品藝文活動」等。有人說,誠品之所以存活下來,是吳清友的堅持;而吳清友的堅持,又來自於背後這個敢於有所為的誠品團隊,當吳清友不斷將誠品書店的夢做大時,他們就忙於實踐。

誠品團隊的可貴在於,他們把文化看得很重要。他們讓知識成為流動的狀態,透過演講、藝文活動、講堂,更藉著一間間「連鎖而不複製」的誠品書店的實體空間,把他們的理想和品味做出來。

世界人不眠的交流

「我們非常幸運,有這樣開闊的發揮空間。」誠品企劃處經理林文琪自豪地說。她曾經當過影評人、西北航空空姐、華威葛瑞廣告公司AE,但在誠品工作十一年,讓她有志業之感,迄今衝勁十足。

誠品用心營造出來的「書的博物館」式氛圍,讓台灣人走進這高雅、歐風的實體書店時,彷彿進了巴黎羅浮宮的殿堂,覺得閱讀是一件神聖的行為。

誠品其實也是幸福的,因為十六年來有那麼多台灣的人在默默支持誠品,無論是政府、讀者、企業家,甚至是有朋自遠方來時。當日本東大教授午夜在誠品敦南店驚異地對作家柯裕棻說:「為什麼一個城市需要一個24小時的書店?」他的語氣是讚嘆的,原來這城市有這麼多失眠又渴望閱讀的群眾。

香港人成群結隊來台,在吃完永康街鼎泰豐小吃後,誠品書店絕對是他們來台必逛的景點,他們好奇地在誠品看書也看人,然後帶走一大袋的豐收。

那麼本土的台灣人呢?

全世界第一家24小時書店出現在台灣,證明了台灣人真的會去捧一個書店的場,2005年12月底,台灣最大的書店,誠品信義旗艦店準備開幕,這座像博物館又像百貨公司的書店,不知道是否會再度改變大眾對書店的看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快樂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